马来西亚人民开始感觉社会经济危机
Posted on Saturday, November 8th, 2014 and under 每日蚁论.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before in /home3/myrunners/public_html/itudia.com/share/wp-content/themes/sim/single.php on line 1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sep in /home3/myrunners/public_html/itudia.com/share/wp-content/themes/sim/single.php on line 1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after in /home3/myrunners/public_html/itudia.com/share/wp-content/themes/sim/single.php on line 19
Tags: 经济危机
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衰退,政府和领导层试图描绘出马来西亚的经济和财务状况稳定的景像,但这还是瞒不了人民。
截止今年6月为止,马来西亚的国家债务总额达到5689亿令吉,佔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2.8%。
然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有关公布的数字和统计并未涵盖其他“隐性债务”。
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拿督慕克里于2012年底无意中揭露,国家债务总额达到8000亿令吉或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70%,超过国家债务55%的上限 。
目前,有两件事情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并不像政府勾勒出的美好图像:
— 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将削减5至15%贷款额;
— 截止11月4日,原油跌至每桶78.30美元,为2012年中以来最低;RON95汽油则高涨。
削减教育援助合理吗?教育是国家持续让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
唯一的理由是,政府欠缺资金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因为百物上涨的生活而导致削减教育援助?或是一种绝望的行为?
这种情况只会加剧乡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困境,也掏空中低收入家庭的口袋。
《马新社》于周一的报导指出,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决定削减高等院校学生的贷款额 ,是基于借贷者未在限期内偿还贷款而导致资金不足。
这只是一个借口。政府需尽力追讨该笔欠款。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其庞大的国家债务,导致政府不能继续提供贷款援助,并维持其行政管理。
由于必须开始减低国家债务,政府只好削减给予人民的补贴和援助。
高等教育基金局主席拿督三苏安努亚表示, PTPTN每年需提供50亿令吉的贷款给予高等院校的学生,基于其偿还贷款不理想而影响了资金周转。
他补充说:“这是许多贷款人不偿还贷款所带来的影响。”
他说,截至今年8月31日,当局仅收回53亿7000万令吉或者45.62%的欠款,PTPTN实际应该要收到的数目是117亿7000万令吉的欠款。
他对《马新社》说:“从未偿还欠款的高教贷款者有55万2638人,金额高达42亿令吉。”
拿督三苏安努亚向媒体指出,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决定从11月1日起落实新条规,当局将从就读政府大专院校的贷款学生的总贷款额中一律自动扣除5%,至于来自私立大专院校的学生,则会扣除15%的总贷款额后才发放。
还有更多令人沮丧的全球经济新闻从纽约传来。
《路透社》周二引述著名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的话警告说,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实施激进的货币政策使通货澎胀不断增长。
他加入骏利资产管理集团(Janus Capital Group Inc)的第二投资愿景表明,在经济历史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既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敌人”。
他表示:“市场变化多端,有时会涨、有时会跌,我们正处于不确定的时刻。”
他还说:“ 世界三大中央银行自金融危机注入大约7兆美金(约合23兆令吉)进入金融系统,成功解除证券危机而不是物品的成本和工资的问题。”
比尔格罗斯写道:“价格上升,但并不是合适的价格。”
比尔格罗斯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s)的股份从其首次公开亮相第一分钟起, 从68美元(约合221令吉)飙升到92美元(约合299令吉),但其他的价格包括工资, 却维持不变。
他说 :“一个经济体,即金融蓬勃发展,而其他经济体却枯萎了。”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日本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即采取了非凡的政策措施,以稳定经济、减缓通膨。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他们都无法减缓百分之二的通胀目标。
马来西亚国民努力维持生计、养活所爱的人,只能依赖全球社会经济专家的警告,而不是政府散播的“在稳定增长”的假象。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972#sthash.KkT4EKcS.XE2pgX8l.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