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5之后的虚脱与无力
505之后许多人觉得,民主化的前路不只是漫漫,甚至是茫茫,一片漆黑中看不到曙光。前所未有的选民动员,让在野党联盟第一次囊获过半选票,可是,51% 的选票却只能换来40%的议席,那么要多少%的多数票才能变天呢?由于选区重划随时将会开展,而选委会的建议只要二分一就可以通过,票席不成比例的现象看起来只会恶化。巫统倒台与否,现在看起来完全取决于──甚至不是土著选民──穆斯林选民了。而巫统在505之后变本加厉地煽动族群与宗教情绪 ,穆斯林社会似乎未见强烈反弹,加上BRIM 2.0 以公款变相买票的威力,似乎4年后巫统还是可以靠穆斯林票仓过关继续少数执政,反对巫统的国人就算过半仍然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布城梦既已远,民联三党也似乎失去方向:有的行事不再关心公众观感;有的对同党、友党同僚的官位虎视眈眈,积极内斗;有的一厢情愿想象纳吉是巫统党内的鸽派,想与之组织联合政府以阻止“鹰派”回朝。民联505前后的激昂陈词,在巫统极右派外围组织的暴力威胁声中,竟然变调成莺声燕语,让无所适从的群众在错愕中变得激进或者转为犬儒。安华的“加影”这一步棋,被许多公众、舆论领袖史无前例地抨击,正说明了民联308以来蜜月期的全面结束。
尽管,国家经济前景黯淡、百物腾升、治安败坏、社会崩解危机在前,4年内的选举却似乎没有提供出路,反而只是国家沉沦的另一个里程碑。在这样的氛围下,比较保守的少数人开始怀疑马华描绘的“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危机是否已经发生;比较激进的少数人则北望曼谷,对反民主的黄衫军产生“有位者当若是”的崇拜,怀疑是否革命才是唯一改变的途径。于是,有知识分子批判社运在505浪潮中过于强调推翻巫统的族群霸权,沦为政党动员的附庸,而没有深耕工运、农运、妇运、同运,以解构族群纠葛;也有刚刚在505浪潮中被政治激活的中产阶级在选后的忧郁中,开始思考将来移民的准备。
窃以为,政党轮替绝对不可能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的充分条件──一变天,就从此王子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政党变天同时绝对是国家转运的必须条件──巫统以党专政不终结,国家必然只会继续沉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05之后,马来西亚没有回春,反而雪上加霜,其实是50年之寒。我们固然要吸取505不足的教训,理解选举与政党政治的局限与艰巨,却也不必因噎废食,认为政党轮替难如登天,而弃议会政治或者弱化公民社会与在野党在民主化过程中的同盟关系。
二,马来西亚1.0的内在逻辑
因为选后的乱局,许多人开始对政治退烧,一些甚至怀念1950、60乃至于1970、80年代,觉得以前国家比今日和平安宁。这些人怀念的正是1.0 版的马来西亚以及之前的马来亚。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1948年确立的。那一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马来人反对下取消了“马来亚和邦”(Malayan Union),以“马来亚联合邦”(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Federation of Malaysia) 取而代之。同一年,马来亚共产党展开了漫长的武装斗争,逼使英殖政府宣布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并在9年后让马来亚独立。
在族群矛盾与冷战氛围下独立的马来亚以及之后的马来西亚,在不到12年内,执政的多元族群联盟从“一党独大”转化成“选举性一党制国家”(electoral one-party state),多党制民主名存实亡,其实有其内在逻辑:两极的分裂社会(divided society)却有着 “赢者全拿”(winners-take-all)的政治体制,和平和稳定的代价就是去政治化、去民主化和人权侵害。
所谓“赢者全拿”的政治体制,有两个面向:第一,严重票席不成比例的“单一选区比较多数”(Single member plurality, 通称“头马获胜制” (First Past the Post, FPTP)选举制;第二,高度集权的联邦制。
严重失衡的“头马获胜”选制
由于胜选只需要取得相对多数(plurality),而输家一无所获,FPTP选制其实是奖励支持者集中的地域性政党,而惩罚选票分散的全国性政党。在这制度下,能够长久生存的政党因此数目有限,有利于出现强大的执政党。而在马来亚选民依族群聚居的情况下,也有利于马来人、华人为主的族群性政党,而不利于左派等非族群性政党,以及支持者分散全国的马来人基础在野党如拿督翁的国家党、拉沙利的四六精神党。这就形成了 2008年之前马来人与非马来人政治中,分别出现巫统vs伊斯兰党、国阵非土著政党vs行动党的局部两党制。
为什么代表马来人与非马来人的在野党在2008年之前不能组织成坚强耐久的统一阵线呢?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选区划分不均”(malapportionment)与“选区分界不公”(gerrymandering)所造成的选票与议席严重不成比例的问题。 在1990年,四六精神党为首的在野党共取得约47%选票,却只换来不到30%议席;在1999年,替代阵线(Barisan Alternatif)和沙巴团结党取得约43%选票,赢获的议席更少,只有23%强。一张国阵的选票,在价值上等于在野党的2张(1990)与2.5张(1999),严重失衡。没有执政的前景,各在野党就没有诱因坚持共同纲领,最后各走偏锋各散东西。因此,如果第14届大选在野党在联邦胜选的前景更黯淡,民联──作为三党同盟──瓦解并不出奇。
此文摘自2014年2月号《火箭报》
全文请阅读http://www.therocket.com.my/cn/archives/11379/